用戶:Allthingsgo/ResearchGate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個用戶現正尋求導師指導。
Allthingsgo/ResearchGate
網站類型
Social network service for scientists
語言English
持有者ResearchGate GmbH
創始人
  • Ijad Madisch
  • Sören Hofmayer
  • Horst Fickenscher
網址www.researchgate.net
用戶 15 million (April 2018)[1]
推出時間2008年5月​(16年前)​(2008-05
現狀active

ResearchGate是一個社交網站,供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分享論文、提問和回答問題以及尋找合作者的社交網站。[3][4] 根據《自然》的一項研究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一篇文章顯示,在活躍用戶方面,它是最大的學術社交網絡,儘管其他服務擁有更多註冊用戶,而且最近的數據表明,幾乎同樣多的學者擁有 Google Scholar 的個人資料。[5]

雖然閱讀文章不需要註冊,但希望成為網站成員的人需要在一個公認的機構有一個電子郵件地址,或者需要人工確認為已發表的研究員,以便註冊一個賬戶。[6] 網站每個成員都有一個用戶檔案,可以上傳研究成果,包括論文、數據、章節、負面結果、專利、研究方案、方法、演示文稿和軟件原始碼。 用戶還可以跟蹤其他用戶的活動,並與他們進行討論。 用戶還可以阻止與其他用戶的交互。

該網站因向網站上所列文章的合作者發送未經請求的電子郵件邀請,這些文章被寫成似乎是文章的其他共同作者發送的(該網站稱截至2016年11月已停止這種做法) ,以及自動為那些有時覺得被他們誤導的非用戶自動生成明顯的個人資料。 一項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上傳文件似乎侵犯了版權,因為作者上傳了出版商的版本。

功能[編輯]

《紐約時報》把這個網站描述為 Facebook、 Twitter 和 LinkedIn 的混合。 網站成員可以"跟蹤"研究興趣,也可跟蹤其他個人成員。 它有一個博客功能,用戶可以對同行評審的文章進行簡短的評論。 ResearchGate 索引關於用戶簡介的自行發佈的信息,建議成員與其他有相似興趣的人建立聯繫。 當一個成員發佈一個問題時,它會被放到其他在用戶檔案中發現他們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 它還有私人聊天室,用戶可以在這裏共享數據,編輯共享文檔,或者討論機密話題。 該網站還提供了一個以研究為重點的就業委員會。[7]

截至2018年,該公司擁有超過1500萬用戶,其最大的用戶群來自歐洲和北美。 大多數 ResearchGate 的用戶都參與了醫學或生物學的研究,儘管它也有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和心理學等等。[8]

ResearchGate 以"RG 評分"的形式發佈了引文影響測量。 Rg 評分不是一個引用影響度量。 據報道,RG 分數與現有的引文影響測量值相關,但也被批評為可靠性有問題和計算方法不明。 Researchgate 不收取在網站上發佈內容的費用,也不要求同行審查。[9]

歷史[編輯]

研究之門於2008年由 virologist 和計算機科學家 Ijad Madisch 博士創立,他仍然是 ResearchGate 公司的行政總裁,內科醫生 s ren Hofmayer 和計算機科學家 Horst Fickenscher。[10] 故事發生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之後不久就搬到了德國柏林。[11]

2010年,該公司的第一輪融資由風險投資公司 Benchmark 牽頭。[12] 基準合伙人馬特•科爾勒(Matt Cohler)成為董事會成員,並參與了遷往柏林的決定。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個網站開始時幾乎沒有特色,隨着時間的推移,基於科學家的投入進一步發展。 從2009年到2011年,該網站的用戶數量從2.5萬增加到100多萬。[13]

2012年2月,Peter Thiel 的創始人基金會宣佈了第二輪融資計劃。[14] 2013年6月4日,該公司從包括比爾 · 蓋茨在內的投資者那裏獲得了3500萬美元的 c 系列融資安排。[15][16]

Researchgate 的競爭對手包括 Academia.edu,Google Scholar 和 Mendeley。 據報道 Academia.edu 擁有更多的註冊用戶(大約3400萬對1100萬)和更高的網絡流量,但是ResearchGate 研究人員的活躍使用量卻要大得多。 研究人員將其用戶賬戶限制在公認的機構和公佈的研究人員可以解釋在主動使用方面的差異,因為在 Academia.edu 的賬戶中有很高比例已經失效或不活躍。 在最近的一項關於學術概況工具的調查中,調查對象中有 ResearchGate profiles 和 Google Scholar 的資料,但是使用 Google Scholar 搜索的人數幾乎是使用 ResearchGate 查閱出版物的兩倍。[17]

Madisch 表示,該公司的業務戰略側重於基於用戶活動分析的高度針對性廣告,稱"想像一下你可以點擊紙上提到的顯微鏡購買它",並估計在"相對較少的人數"的控制下,每年在科學上的支出為1萬億美元。

2015年11月,他們從高盛、 Benchmark Capital、 Wellcome Trust 和 Bill Gates 等一系列投資者那裏獲得了5260萬美元的額外資金,但直到2017年2月才宣佈。[18][19] 損失從2014年的540萬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620萬美元,但 ResearchGate 的行政總裁表示樂觀,認為他們最終會實現盈虧平衡。[20]

接受[編輯]

2009年《商業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報道稱,通過將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與工業化國家的同行聯繫起來,在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創新方面,研究門是一個"潛在的強有力的聯繫"。[21] 該公司表示,該網站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為它易於使用。 它還說,"研究門"參與了科學家之間幾次引人注目的跨國合作,導致了實質性的發展。

2012年發表在《國際信息與圖書館評論》上的一篇論文對160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調查,並報告說,在那些"為了學術目的"使用社交網絡的受訪者中,Facebook 和 ResearchGate 在德里大學最受歡迎,但"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使用 SNSs 可能是在浪費時間"。[22] 另一家報紙報道說,只有一小部分用戶(大約85000)活躍在網站的問答部分。[23]

儘管 ResearchGate 在國際上得到應用,但到2014年為止,其吸收率不均衡,巴西擁有特別多的用戶,與出版研究人員的數量相比,中國的用戶很少。[24]

在《自然》雜誌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88% 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表示他們知道 ResearchGate,在"聯繫"的時候會使用它,但不到10% 的人說他們會用它來積極討論研究,而不是在討論研究時使用 Twitter。 在接受《自然》雜誌調查的人中,有一半的人定期訪問 ResearchGate,排在谷歌學者之後。 29% 的常客在過去的一年裏註冊了 ResearchGate 的個人資料,35% 的受訪者是通過電子郵件被邀請的。

2016年《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的一篇文章稱,在一項對20,670名使用學術社交網站的人進行的全球調查中,ResearchGate 是佔主導地位的網絡,其受歡迎程度是其他網絡的兩倍: 在至少發表過一篇論文的受訪者中,61% 的人擁有 ResearchGate 的資料。另一項研究報告稱,"似乎很少有學者會發佈問題和答案",而只把它當作"在線簡歷"。

批評[編輯]

有人批評 ResearchGate 主動向其用戶的合作者發出邀請。 這些電子郵件寫得好像是用戶親自發送的,而是自動發送的,除非用戶選擇退出,這導致一些研究人員抵制這項服務,並使科學界對"研究之門"的負面看法作出了貢獻。 截至2016年11月,該網站似乎已經停止了這種做法。 Techcrunch 的主持人 Mike Butcher 指責 ResearchGate 公司從競爭對手的網站上搜索垃圾郵件地址,ResearchGate 的 CEO 否認了這一點。

信息系統協會在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默認設置,研究門的一個休眠賬戶在16個月期間向38人發出了297份邀請,用戶簡介自動歸因於430多份出版物。 此外,記者和研究人員發現,研究人員通過專有算法計算出的"RG 分數"可以在可疑的情況下達到很高的值。

一些研究已經研究了 RG 得分,其詳細計算方法沒有公佈。 這些研究得出結論認為,RG 分數是"不透明和不可複製的",批評了它將期刊影響因素納入用戶評分的方式,並建議"在評價學術界時不應考慮它"。研究結果在第二次"回應"研究中得到了證實,該研究還發現,得分主要取決於期刊的影響因素。研究人員發現,RG 得分與網絡中心性呈負相關,即研究門上最活躍(因此對網絡至關重要)的用戶通常沒有高 RG 分數。 研究還發現,在機構層面,這種排名與 QS全球200所商學院報告大學排名密切相關,但與個人作者的愛思唯爾•西瓦爾(Elsevier SciVal)排名相比,這種關聯程度很低。 雖然它被發現與不同的大學排名相關,但這些排名之間的相關性更高。

自然雜誌還報道說,"網站上的一些顯而易見的個人資料並不是由真實的人所擁有,而是通過從網絡上搜集人們的信息、出版記錄和 pdf 文檔的細節。 這會惹惱那些不想出現在網站上的研究人員,他們覺得這些網頁不能代表他們——特別是當他們發現 ResearchGate 不會在被問及時刪除這些頁面的時候。使用一個爬蟲來尋找作者和出版商主頁上的 PDF 文章。然後將這些文件呈現出來,就好像它們已經由作者上傳到了網站上: PDF 將嵌入到一個框架中,只有"外部下載"這個按鈕標籤表明,該文件實際上沒有上載到"研究門"。


ResearchGate 也因未能提供防範"學術寫作黑暗面"的保障措施而受到批評,包括虛假出版商、"鬼雜誌"、出版商"掠奪性"出版費用以及假影響評級等現象。

它也因為出版作品的盜版而受到批評。

2017年9月,代表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的律師致函研究部門,威脅要對這些盜版採取法律行動,要求他們改變對上傳文章的處理,以包括對侵權行為的釋放前檢查,"具體而言,停止從託管文章中提取內容,修改任何託管內容,包括任何和所有元數據。 這也意味着研究人員自己複製和下載已發表的期刊文章內容和建立內部文章數據庫的工作。"隨後宣佈,將向研究服務處發出要求取消數百萬條款盜版的通知。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愛思唯爾(Elsevier)、威利(Wiley)和沃爾特•克魯威爾(Wolters Kluwer)簽署了聲明。隨後,"負責任分享聯盟"報告說,"ResearchGate 從公眾視野中刪除了它在其網站上託管的大量有版權的文章"。

在另一項發展中,Springer Nature 和 ResearchGate 表示,他們"對找到解決辦法持謹慎樂觀態度"。

參考文獻[編輯]

  1. ^ ResearchGate Recruiting Solutions. ResearchGate. [2018-04-22]. 
  2. ^ researchgate.net Site Overview. Alexa Internet. [2017-12-28]. 
  3. ^ Offi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is not an open access reposi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6-12-03]. 
  4. ^ Lin, Thomas. Cracking open the scientific process. The New York Times. 17 January 2012 [2014-06-26]. 
  5. ^ Matthews, David. Do academic social networks share academics' interests?. 7 April 2016 [2016-04-22]. 
  6. ^ Signing up for ResearchGate: My email address isn't recognized. Can I still sign up?. [2016-04-23]. 
  7. ^ About us. ResearchGate official web site. [2016-04-09]. 
  8. ^ Diane Rasmussen Neal. Social Media for Academics: A Practical Guide. Elsevier Science. 6 August 2012: 28. ISBN 978-1-78063-319-0. 
  9. ^ Dolan, Kerry A. How Ijad Madisch Aims To Disrupt Science Research With A Social Network. Lists. Forbes. 19 July 2012 [2012-08-09]. 
  10. ^ Hardy, Quentin. Failure Is the Next Opportunity. 3 August 2012 [2014-06-26]. 
  11. ^ Scott, Mark. Europeans look beyond their borders. 17 April 2014 [2014-06-26]. 
  12. ^ ResearchGate brings in strong funding round for 'scientific Facebook'. 2010 [2010-08-09]. 
  13. ^ Crawford, Mark. Biologists Using Social-networking Sites to Boost Collaboration. BioScience. 2011, 61 (9): 736. ISSN 0006-3568. doi:10.1525/bio.2011.61.9.18. 
  14. ^ Imbert, Marguerite. Founders Fund invests in the Facebook for scientists: Founder Ijad Madisch on confidence, Luke Nosek, and what the world needs more of. 22 Febr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August 2013). 
  15. ^ Bill Gates, Benchmark And More Pour $35M Into ResearchGate, The Social Network For Scientists. TechCrunch. 4 June 2013 [2013-06-08]. 
  16. ^ Yeung, Ken. 'Facebook for scientists' ResearchGate raises $35M led by Bill Gates and prepares to release an API. The Next Web. 4 June 2013. 
  17. ^ Innovation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Universiteit Utrecht, accessed 2016-12-02.
  18. ^ Scott, Mark. A Facebook-Style Shift in How Science Is Shared. The New York Times. 28 February 2017 [2017-03-01]. ISSN 0362-4331. 
  19. ^ ResearchGate announces $52m investment. [2017-03-01] (英語). 
  20. ^ Perez, Sarah. ResearchGate CEO denies scraping accounts from rival site to generate sign-ups. TechCrunch. [2017-12-08] (英語). 
  21. ^ ResearchGate and its Savvy use of the Web. BusinessWeek. 7 December 2009 [2014-06-26]. 
  22. ^ Madhusudhan, Margam.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research scholars of the University of Delhi: A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2012, 44 (2): 100–113. ISSN 1057-2317. doi:10.1016/j.iilr.2012.04.006. 
  23. ^ Alheyasat, Omar. Examination expertise sharing in academic social networks using graphs: The case of ResearchGate (PDF). Contemporary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5, 8 (3): 137–151. doi:10.12988/ces.2015.515.  (Note: predatory publisher)
  24. ^ ResearchGate: Disseminating, communicating, and measuring Scholarship? (Full tex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66 (5): 876–889. doi:10.1002/asi.23236. 

外部連結[編輯]

  • 官方網站Edit this at Wikidata

[[Category:柏林公司]] [[Category:德國網站]] [[Category:2008年建立的网站]] [[Category:學術傳播]] [[Category:科学网站]] [[Category:社交網路服務]]